上一页|1|2|3|下一页
/3页

主题:中石油沉默似曾相识 仍未就漏油事故道歉(转发)

发表于2010-08-03
输油管爆炸事故之后,中石油集团除了缺席新闻发布会,也极少用其他方式与公众沟通
大连石油管道爆炸事故的调查渐渐落定,海上清污工作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而截至7月28日,事
发表于2010-08-03
月26日,大连市go-vern-ment召开石油爆炸后的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。中石油集团连续第四次缺席。
在发布会上,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再次提问:“中石油集团为什么没有派代表出席?”
主持发布会的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卫停顿了一下说:“确实应该请中联油的人来参加新闻发布会。”稍后,他对此给出了解释:“这可能是通知的失误。
发表于2010-08-03
会后,王卫告诉记者:“这个问题你不该问我,应该去问中石油。”
在爆炸事故发生之后,除了缺席新闻发布会,中石油集团也极少用其他方式与公众沟通。中国石油
大学一位长期关注中石油集团危机公关的专家告诉本刊,中石油这次危机公关的一个特色,就是“失声”;而与此同时,大连市go-vern-ment则成了一个“传声筒”。
发表于2010-08-03
“巨无霸”失声
爆炸事件发生后,中石油集团官方惟一的一次正式的表态,是在爆炸发生后的次日。
7月17日下午,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在2010年该集团领导干部会议上通报了该事件。表示将“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力量,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,确保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海上清污工作”。此次会议的内容,通过国资委的网站刊登,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
发表于2010-08-03
此后,中石油集团再没有正式对外发布消息。媒体上源自中石油集团的消息,多为只言片语,且来源语焉不详,多据“有关人士”。主管外媒宣传的毛泽锋曾在个别的报道里出现,但言语间仓促尽现。
就这一现象,《财经国家周刊》电话采访了中石油公共关系处处长袁欣翔。袁欣翔告诉记者,此次事件的危机公关,非由公关处负责,而由集团办公厅打理。随后,记者致电中石油集团新闻处负责人。这位负责人的答复是,此次事件的处理,“我们一切服从上级的统一安排。”
发表于2010-08-03
记者再次致电其“上级”,中石油集团思想政治部副主任雷平。
“我们没刻意做这方面(危机公关)的事情,就是根据上级的安排做。”雷平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。
但中石油集团 “听从安排”的说法,与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卫给出的“失误”说似有冲突。
一位曾与中石油集团有过接触的公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中石油集团的危机公关,一般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对媒体和公众,另一个是对go-vern-ment。“有时候后者的力度要大过前者。”
发表于2010-08-03
他说,其中的一个证据是,一般危机事件发生后,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,而是先派一位副总经理前往,自己则会在两三天后赶到。“这似乎有悖危机公关的逻辑,因为老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,对于重树公司的形象至关重要。”
这位公关公司负责人说,“一把手的迟到,并非由于缺乏常识,而是为了更加重要的公关。”
发表于2010-08-03
“在2003年的开县井喷中,中石油集团就表现得一如今天的沉默。”上述中国石油大学专家告诉记者。与今日之情形颇为相似的是,在开县井喷事件中,中石油集团从始至终没有举行一次公开的新闻发布会。在其官方网站上也无从查询有关井喷的信息。
此次大连爆炸事件发生后,在中石油集团的网站上,与此次事件相关的内容只有一个主题:清污,其他概无涉及。就连安监总局有关此次事件的调查结果都无从查询。
中石油集团工作人员对待采访的态度也如出一辙:井喷事件中,现场的工作人员全都声称是事故后调来的;而此次爆炸事故中,多位人士在拒绝采访时给出的理由是 “此事涉及国家秘密”。
发表于2010-08-03
开县井喷另一个与此次爆炸相似的地方是:“一把手”都是在事件发生两天后才到达现场。只是前者由于牵涉到23条鲜活的生命,这种姗姗来迟被赋予了漠视生命的含义。
在井喷发生后的第五天,中石油集团的一位副总来到开县人民医院,给伤者带来了迟到的道歉和赔偿的承诺。
2004年1月9日,中石油集团在其旗下的《中国石油报》上,刊登了一封致井喷受灾群众的公开,说“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”。此时距离开县井喷事件发生已有17天。
发表于2010-08-03
到了2005年8月份吉林石化爆炸时,广受质疑的“非正常沉默”问题已有了很大改观。在爆炸发生10个小时后,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召开,中石油集团有关人员与会通报有关情况。
而此次大连爆炸,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事件发生近16个小时后才召开,并且中石油集团缺席。
曾对吉林石化爆炸有专门研究的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朱瑞博说,吉林爆炸的信息披露,在两个领域的表现截然相反:对爆炸信息的披露及时到位,而对污染信息的披露则遮遮掩掩。
上一页|1|2|3|下一页
/3页